匆匆三年,吐谷浑。
在时间到达第二个年头的时候,吐谷浑的最后一位国主慕容诺曷钵,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而吐谷浑的鲜卑政权,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国主的丧礼就在城南的“东来寺”中举行,那就是当年吐谷浑举国之力修建的寺院,如今已经成为吐谷浑的佛门圣地。
不仅万千佛教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更是吐谷浑皇家卫队秘密的修炼场所,由那位阿来国师亲自统领。
另外,原本狭长的“伏俟城”也得到了扩建,规模已经有原来城池的两个半大小,轮廓是仿照长安城的样子,却要比长安城小的多。
慕容诺曷钵国主的过世,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原来那些被魔族残杀过后,幸免于难的慕容一族男子,却在过去这两年里彻底消失匿迹了。
有的据说是远走他乡,去了东方的大唐择地而居,有的则是离奇的死去,却又无人知道他们究竟死于何种原因。
好在慕容诺曷钵病逝后,身为一国之后的大唐弘化公主尚在,在阿来国师和宰相狄仁杰的共同扶持之下,弘化公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吐谷浑的话事人。
当然,弘化公主最大的“爱好”还是在皇宫里吃斋念佛,这位本就有着不俗文学底子的大唐公主,竟然将手边的佛经悉数注解了一遍。
慕容诺曷钵逝去,整个吐谷浑除了这个国号以外,就彻底与鲜卑族再无瓜葛了。
而在这三年当中,宰相狄仁杰展现出了超人的执政能力,吐谷浑无论是在军事、政治、农牧业、商业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更加可喜的是,狄仁杰颁布的优渥条件,吸引了不少来吐谷浑寻求发展的大唐人,纷纷自荐或通过考核进入“伏俟城”中。
真正有能力者,狄仁杰更是授予其相应的官职,就算是综合能力差一些的读书人,也被安排在“伏俟城”开办了学堂。
穿唐服、学唐礼、说唐语、写唐字。
三年时间过去,吐谷浑满朝文武,半数以上已经被唐人占据,就算是剩下的另外那一半吐谷浑人,也是经过学习大唐文化制度,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再次进入朝堂。
吐谷浑的飞速发展,可能对大唐的影响不大,却诱惑着整个吐蕃东北部的牧民。
甚至有些小型的部落,趁着吐蕃境内政局的动荡,无暇北顾之时,偷偷地举族迁徙到了吐谷浑。
没办法,狄仁杰给出的条件太过优越了。
不仅免费为这些吐蕃人提供成熟的牧场,更是以吐谷浑政权的名义,承诺他们但凡牧场所出,皆能够被高价收购。
而对于那些小部落的头人们,狄仁杰甚至为他们在新扩建的“伏俟城”中,免费提供了精美的房舍,适龄子弟更是能够到吐谷浑官办的学堂去免费读书。
如此种种,可是只有吐谷浑自身的官员们,才能够享受到的权益啊。
这些吐蕃的小部落,不说那些最普通的牧民,就算是小部落的那些头人们,都不敢说确保每年都能丰衣足食啊。
如今,进入了吐谷浑,来到了“伏俟城”,他们却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自然没什么好说的。
有些聪明的头人,甚至主动交出了自己族中健壮的奴隶,只身带着家人们入驻了“伏俟城”。
更有一些孔武之辈,通过层层考核,加入了吐谷浑的新军之中,获得与吐谷浑人、唐人一样的待遇。
有了这些人和部落的投效,三年时间,狄仁杰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吐蕃东部、北部偌大的一片疆土,已经成为了吐谷浑的实际控制区。
三年时间已过,整个吐谷浑一片欣欣向荣,而民风、民俗也逐渐向着大唐靠拢,这个时候,弘化公主突然提出想回归大唐。
“贵人,哀家自觉留在这里已无大用,离开大唐也数十年了,如今吐谷浑国主已去,而哀家那可怜的两子一女也惨死在魔族之手。”
“哀家比不得贵人有神通妙术,年过五旬垂垂老矣,我大唐讲究叶落归根,哀家想要回大唐了,不知贵人”
这位“贵人”也真是够可以了,三年多了,这位可怜的弘化公主,愣是不知道此贵人的名姓。
“好吧,既然你想回去了,本宫也就不再留你。只是你乃吐谷浑的王妃,又是我大唐的公主,这该有的排场,本宫自然不能亏待了你。”
“不过,希望你回归大唐之后,对于吐谷浑的一切,该说的说,不该说的,本宫希望弘化公主一辈子就烂在肚子里吧。”
吐谷浑已经稳如泰山,的确不再需要这位弘化公主来撑场面了,原本弘化公主提出归唐,这位贵人眼中还闪过一丝杀机。
后来细想了一下,就再次恢复了正常。
她不仅要放这位弘化公主回去,更要派出庞大的使节团到大唐、到长安去,风风光光地来一次国拜。
“哀家明白,虽然贵人不曾透露姓名,也不曾道明同大唐的关系,但是哀家却能够看出来,贵人在吐谷浑的所作所为,都是对大唐有利的,或许贵人在大唐的身份比哀家还要尊贵百倍”
许是马上就要离去了,看着这个比自己年轻不少的“贵人”,弘化公主眼神中透露出耐人寻味的光芒。
果然,皇家的女人没有一个简单的角色,即便这个人在大的变革面前,毫无反抗的余地。
那贵人倒是被弘化公主这番话给惊到了,不过,恰恰是因为听到了弘化公主这番话,她的心反而更平静了下来。
离开大唐快七年了,小太平也长到了六岁,长安城屡屡在她的梦中出现,她却不知道那里这几年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从来自大唐的那些客商和学子口中,得知大唐这几年也是发展迅猛,内有一杆佐世朝臣殚精竭虑,外有忠勇将士镇抚边疆,大唐依然是人族最大、最强的国度。
只是,听说大唐之主已经好几年不曾露面了,但凡有大型的祭祀活动,多是退隐的太上皇李世民带着小太子在张罗着。
唐皇李治,又到哪里去了呢
吐谷浑要想彻底吃掉吐蕃,单凭这几年的积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这位贵人打算同大唐做贸易,她在大唐经营了那么多年,花费多少心思拿下来的关系,似乎也该动一动了
那是一个明媚的午后,吐谷浑的使团要出发了,车马人群、商团护卫,兼有上好战马五千匹,牛羊数万只,绵延出数十里地去。
吐谷浑有几处天然的牧场,比起大唐来,那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这五千匹战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拿到长安城去,随便一匹都能卖得五百两纹银,那可是五千匹啊
可是,那位贵人给使团的命令却是,一匹战马都不准收钱,这是她给大唐国主的贺礼。
大手笔啊
有那没远见的官员听说之后很是不解,他们不敢前去“明堂”让贵人解惑,却也有人问到了当朝宰辅狄仁杰那里。
狄仁杰笑而不语,内心对贵人和唐王李治的关系,就更加好奇了。
使团出发之日,也是弘化公主离城之时,而弘化公主本身就是这次使团名义上的主使。
“伏俟城”中还是有不少当地的百姓前来相送,毕竟在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心中,这就是他们最后的王后啊。
使团人员的配备也很有考究,有拜会长安朝廷的吐谷浑官员,有促进通商的吐谷浑商队,还有部分佛教随行人员。
当然了,这些都是明面上的,暗地里,派出数十人专门伺候和保护弘化公主的,这些人会长期留在大唐,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这三年下来,吐谷浑效仿大唐的“丽竞门”,也建立了一个机构,名字叫做“梅花内卫”。
由那位贵人直接统领,连狄仁杰都不是太清楚,此机构的人员架构和来源,倒是阿来国师在里边担任总教习一职。
此次吐谷浑使团出访大唐,“梅花内卫”成为最关键的核心所在,超过机构半数的人,或前或后,相继随行前往。
“怀英啊,咱们的使团已经出发了,他们会将吐谷浑的优渥条件散布出去,你就着手准备招募来自大唐的人才吧。”
“切记,无论文武、不讲出身、不计过往,只要对方有一技之长,统统都可以招到吐谷浑来。”
“有愿意举家前来吐谷浑者,无论金银、牛羊、牧场或者房舍,按照其才情大小,细细甄别,都可以不吝赏之。”
在任何一个时代,人口都是最重要的,有了人口就有了人才,吐谷浑的底子还是太薄了。
“主上放心,虽然吐谷浑永远不可能比得上大唐,但是,如果能给臣十年时间,吐谷浑必然会成为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大唐的存在。”
一身所学,满腔报复,得遇明主,夫复何求
“主上,咱们也要一个包厢,还是就在这大堂散座呢”
李治三人进入“玉烟阁”,举步来到了二层,这里的视野还真是开阔。
当然了,也是这三位并非凡人,眼看着夜幕都降临了,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视线而已。
“咱们只有三个人,随便找个地方坐就行。那里,靠着窗的就挺好”
李治又是喜欢摆谱的人,就指了一处靠窗的位置,正好能够坐下四个人,而那张桌子的正对面,就是那间热闹非凡的“茱萸泮”了。
太阳刚落山,“玉烟阁”两层楼早已掌起了明灯。
室内的廊道和大堂里是牛油大蜡,时有哔哔啵啵的声音发出,而廊檐外却挂着一拉溜“气死风灯”,离着多远就能被看到。
二楼的那几间包厢可就讲究多了,点燃的都是精挑细选后的烛灯,外面还罩上了各式各样好看的灯罩。
而那间“茱萸泮”里,更是有数盏琉璃灯,既保证了视线,又平添几分典雅,光影透人、美轮美奂。
“呵呵,要说我等三人都已经过了争强好胜的年龄,而子安和元之二人,双十年华,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不如就由你们二人开开场吧”
“茱萸泮”包厢里,拢共坐着十几位,看情形以其中五人为首,三老两少,他们彼此之间以字相称。
李治听了半天也是一头雾水,一时间也没弄明白这些人到底是谁。
不过,有“破妄金瞳”在身,李治能看出这几位都是不凡之人,尤其其道大成,都有了“金丹期”的修为。
而坐在正中间那位尚未发言的道人,却最是引起了李治的注意,此人面容消瘦,一身灰褐色的道袍,手拿拂尘、背背宝剑,修为已经到了“真仙”后期境界。
此人是谁
李治没来由觉得此道人很是眼熟,他一定是在哪里见过,可惜年代太久却一时想不起来了。
“二公谬赞了,学生虽然文章写得还算是马马虎虎,可这诗词一道却非所长,倒是子安兄时有佳作,当以佐酒。”
说话的是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位,也是李治最为看重之人,此人无论面相、气度还是命格,居然有宰辅之资啊
这些年来,李治的修为境界日益精深,虽然没有专门修行过占卜、推演之术,有了“破妄金瞳”看人至少也能看得七七八八。
只是这二十来岁的年轻宰辅,又会是谁呢
“师尊,这里的酒菜还算不错,虽然比不得长安城的三大明楼,也算是难得之物了,尤其这条鱼,味道甚是鲜美。”
李治这三人同行,白素贞既是晚辈又是唯一的女性,不自觉就承担起斟酒布菜的角色,还象征性地替李治试了试菜。
“呵呵,你啊,哪里学来的坏毛病,难道还担心这世间能有放倒为师的毒药不成”
三人早已无需这些口舌之欲,不过,既然到酒楼来了,总不能干坐着吧。
于是乎,白素贞就拣了几样“玉烟阁”拿手的菜肴,有要了一坛子长安城有名的“虾蟆陵酒”助兴。
有诗云:
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
纷纷半醉绿槐道,蹀蹀花骢骄不胜。
虾蟆陵是长安城西的一处著名酿酒地,在大唐享有很高的酒业声誉,比后世的茅台镇有过之而无不及。
虾蟆陵附近多出名酝,当时号称“郎官清”或“阿婆清”,而大唐的酒有清、浊之分,清酒品质高于浊酒,郎官清、阿婆清则正属于清酒也。
“主上,您似乎对那茱萸泮中的人很是在意”
三人同桌,李治自然是坐在了主位,而小白龙和白素贞则左右相陪,李治正对面就是那“茱萸泮”包厢。
秋分时节的天气,即便是夜幕降临了,这“玉烟阁”中的温度还是不低,那“茱萸泮”包厢的帘子半挑着,李治能看的清清楚楚。
“怎么,你认识那些人吗”
李治也浅斟了两杯,真别说,这“虾蟆陵酒”倒别有一番滋味,清冽微香、淡而有味。
“其他人倒是不认识,不过中间那位老道人,曾经到过当年的晋王府门,属下曾经见过一面。”
“他乃是袁天罡道长的徒弟,名字叫做李淳风,据说是在钦天监任职,不知何故竟然在此间遇到了。”
经过小白龙这么一说,李治还真就记起来了。
可不就是李淳风吗
他还是次,那时候的李淳风还正值壮年,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跟在袁天罡身后的小徒弟,如今竟也须发皆白了。
“敖师兄,你去将同李淳风打个招呼,尽量别暴露我的身份,那两个年轻人应当是来参加秋闱的,如果能够跟他们搭个桌是最好的。”
李治堂堂一国之君,自然不能主动跑到对方的包厢里蹭吃蹭喝去,就算是真想去,那也得等对方来请。
请的少了还不行,请的没有诚意还不能去,这就是罪恶的封建等级制度,死要面子活受罪啊。
“嘿嘿”
小白龙嘿嘿一笑,顿时就明白了李治的意图。
可是,我敖烈是什么人,西海龙宫三太子,“大罗金仙”的境界,跟在您身边一副随从的样子,您又不想暴漏身份
“这不是李道长吗还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没办法,谁让李治是君主呢,小白龙也只好站起身来,硬着头皮去“尬聊”。
“啊,您原来是敖那个先生”
李淳风等人正在推杯换盏呢,冷不丁小白龙挑帘进来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李淳风。
李淳风当时就傻眼了。
他认出小白龙了吗必须必的
他是什么身份境界,小白龙又是什么身份境界,别说是他,就算是他师傅袁天罡,比起小白龙差的都不能以道里计。
小白龙是只记得这位李淳风只去过一次“晋王府”,还只是在府门外候着袁天罡了,并没有进到府中去。
李淳风可不止一次见过小白龙,只是他总是站在不显眼的位置罢了,要知道小白龙大战魔族的惨烈场面,长安城是个亲眼见证过的修行中人,恐怕一生都难以忘记。
可是,李淳风吭哧了半天,却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小白龙才是。
如果正常的称呼,应该叫小白龙“敖三太子”才对。
可是这里离着长安城很近,在座的就有一位现任的官员,一位离任的官员,还有两位来应试的举子,你冷不丁来一句“三太子”,让他们怎么想
李淳风又不确定,这位龙族三太子愿不愿暴漏自己的身份,他可是知道这位奉了唐皇之命,好像到天庭去了,今日突然出现在这里
“哈哈,李道长无需客套,我跟你师傅和我跟你之间,咱们各论各的。今日我是跟着主上一起来的,恰巧路过这里,正好看到你在这里,就进来打个招呼。”
好嘛,这小白龙也真是实在,或者说,他的身份和经历,还真没有让他“委曲求全”、“虚与委蛇”的时候。
说不让暴露李治的身份,你一句“主上”,那是恨不得全酒楼的人都知道吗
好在,整个“玉烟阁”之中,貌似只有李淳风一人认识他小白龙吧
“啊您您的主上”
这还了得李淳风闻言赶忙站了起来。
可不是吗,透过被撩起的帘子,李淳风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冲他微笑的唐皇李治。
此时的李治,恨不得给小白龙狠狠来两下,这点小事都办不好,最起码的人情世故都不会吗
貌似、可能、也许小白龙真的不懂人族这一套吧
地位最高的李淳风都站了起来,其他人还能坐着吗
“李仙长,您是遇到熟人了吗不如请进来一起吧”
这个时候,坐在李淳风左手边那位被称为“庭芝兄”的说道,温文尔雅的气度,刚过不惑之年,正是为官从政最佳的年龄。
“啊好,贫道这就去”
李淳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来的,短短的几步路,脑子中一直在盘算着。
李治只是对他面熟,李淳风那可是真真切切认识李治的。
“陛主上,您怎么来了,好久没见到您了。”
是啊,一别数年,可不是好久没见了吗
李淳风差点一声“陛下”叫出来,猛然想到小白龙就称呼为“主上”,索性他也有样学样。
“哈哈,确实好久不见了,这不刚刚回来,顺道溜达溜达,也正好看看蓝田百姓今年的收成如何。”
“看到李道长在那边饮酒,似乎在座的都不是凡俗之辈,不知可不可以”
李治看到李淳风如此激动的模样,想来这老道此时的脑子,估计都未必能想到请自己过去。
没办法,他这个上杆子的只好来“暗示”一下了。
“啊,这主上请,贫道本来就是来请您的,掌柜的,快把你们店里最好的酒,最贵的菜肴全上一遍。”
“二楼今夜就不要再接客了,贫道包下来了,今日玉烟阁所有的花费,都算在贫道的账上。”
好嘛,也不知道李淳风平日里的养气功夫都哪里去了,抄着大嗓门一阵子喊叫,看到“茱萸泮”包厢中那几位都是瞠目结舌。
这还是最重仪态和修养的李仙长吗
“诸位高贤,在下李九,同李道长乃是远房的同宗,打扰各位酒兴了。”
李治倒没有对李淳风如此失态的做法反感,反而觉得此人倒也有几分纯真。
进到“茱萸泮”来,先是抱拳一礼,尽量把姿态放低一些。
“李贵人说哪里话来,今日本是鄙人做东,宴请几位朋友,不想竟然能够遇到贵人,快请上座。”文網
见到这种情景,就算是个傻子,都不会去想着个叫李九的会是李淳风的同宗后辈。
那位“庭芝兄”急忙将李治让到了主位,众人又重排了座次,倒是小白龙和白素贞二人自动地坐在了靠门的位置。
“方才听诸位在谈论诗词,想来诸位都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之人,不知今日可有佳作”
重排了酒宴,看到在座之人都有些拘谨,索性李治接着他们方才的话题说道,眼神却停留在那两位年轻人身上。
“李贵人客套了,在长安城,在整个大唐要真论起诗词来,那要首推当今的陛下,他老人家虽然所作诗词不多,哪一首不是传世之作啊”
先前,那位被叫做“子安”的原本还想在席间露上一手,这个年代本来就流行“行卷”,今日在座的有在坛大佬,更有像李淳风这样身份特殊的人物。
如果真能被这些人看重了,对年轻人的仕途绝对是有利无害的。
可是,当李治坐到主位上之后,不知为何这位“子安”也好,那位自谦不擅诗词的“元之”也罢,都没有了人前显露的心思。
而“子安”这一番火果果的“表白”,虽然原来在座那些人觉得理当如此,可是小白龙、白素贞以及李淳风却强忍着没敢笑出来。
“咳咳,这个作诗写词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哪有一人盖全唐之理”
“在下觉得,如今的大唐人才济济,上至耄耋老叟、下至黄发垂髫,都能吟诵一二,未必就没有人能写出盖过当今陛下的诗词。”
李治可不是在作秀,这绝对是他的真心话,哪怕作为一个“文抄公”,他也得对大唐井喷式的诗才敬佩不已。
可是,他的这番话,在座这些人还真就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茬。
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将目光对准了李淳风。
没办法,谁让这位贵人是您请来的呢。
问题是,这位贵人那得有多“贵”啊,居然敢在国度之畔,天子脚下说出这番话来
“这位先生说的有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两句诗文,都能将不少才子比了下去。”
这时候,一个稚嫩女孩的声音传来。
李治这才发现,在那位“庭芝兄”的身旁,还跟着一个粉装玉琢般的小丫头,看年龄能有五六岁
尤其方才的大声说话,此时看到众人的眼睛都看向了她,顿时又羞红了小脸儿,只是一双大眼睛呼扇呼扇的,一副“无辜”的模样。
看到眼前这个小女孩,李治没来由想起了自己的女人“离洛”,当年分别的时候,怕不也是这么大的年龄吧
“李贵人勿怪,这是在下最小的女儿,被家父娇宠惯了,平日里也认得几个字,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看到李治望向自家小女与众不同的目光,那位“庭芝兄”赶忙致歉道。
他可不认为,凭借自己的官职,甚至再加上自家老爷子在朝中的影响力,就能比得上李淳风。
李淳风对此人都毕恭毕敬的,如果自己的小女儿出言不逊得罪了这位贵人,“庭芝兄”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呵呵,李某再是不才,也不能同一个孩子计较,况且还是如此聪颖乖巧的小丫头。”
“不过,不知这位仁兄能否成全,让此女拜在下为师,做我的第三弟子呢”
非是李治一时兴起,而是他惊奇的发现,眼前这个五六岁的小丫头,同他当年遇到的“白骨夫人”,后来的白灵一样,居然也是世所罕见的“纯阴之体”。
这样的体质如果好生培养一番,将来的成就真就是不可限量啊,晋身“大罗金仙”那是手拿把攥的事情,好一好也是一位“准圣”之资啊。
“这个”
“庭芝兄”倒是被李治这突如其来的一句给问住了。
这个小丫头的确是他最小的女儿,从小就跟在她祖父,也就是“庭芝兄”老爹的身边。
今日这个局,就是“庭芝兄”张罗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想让李淳风道长收下这个小女孩。
没想到,酒宴刚刚开始,还没说到正题呢,半中间跑出一个抢徒弟的来。
“庭芝兄”肉眼凡胎,自然看不出自己的女儿是“纯阴之体”,只是这孩子打小就聪慧无比,学什么都很快,远超常人。
如今的大唐,修行之风早已日浓,原“晋王府”那帮神仙们他够不着,李淳风这个游离在外的“漏网之鱼”,就成为“庭芝兄”最好的目标了。
“庭芝啊,这你还犹豫什么啊这可是你们家祖坟上冒青烟了,还不快快让你家女娃娃过来拜见”
看到“庭芝兄”还在那里纠结,李淳风都恨不得上前去扇他两巴掌。
如此比天还大的好事,这还有什么可纠结的
李淳风也知道这位的心思,想让这个聪慧的女娃娃拜在自己的门下,凭借着对方老子跟他李淳风的关系,平日里收了也就是收了,更何况这小丫头看起来还真是个不错的苗子。
问题是,现在有李治这位大佬的“横插一杠子”,他李淳风还敢收吗甚至他都不自觉多看了那小女孩两眼,是不是自己的眼力不够啊
“啊丫头,去拜见你的师傅吧”
别人的眼光“庭芝兄”可能还不相信,李淳风在他们这些人心目中,那可是绝对的神仙级人物。
当然了,如今的李淳风已经是“真仙”后期修为,被称为神仙自然是应有之谊。
“是,爹爹,咯咯咯”
小丫头似乎早料到自家爹爹会同意,在李治提出这个要求之时,已经从胡凳上跳了下来。
“师尊在上,请受弟子上官婉儿三拜”
五六岁的小丫头,声音清脆,像模像样的拜了三拜。
“哈哈哈,好徒儿,起来,快快起来”
等对方三个头磕完,李治急忙站起身来,双手把小丫头抱了起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嗯,你方才说,你叫什么名字”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为你提供最快的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更新,第二百二十章 唐皇再收徒免费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