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姗:“小品的诞生”
“对呀今天的幸福,网上很多人讨论,现在是很好的机会,趁热打铁,推出一档室内综艺,既能增加你们的热度,也能创收两全其美”
“但观众会不会感兴趣”
“可以引入比较嘛,分队,两个队伍,内部pk,然后找专业人士打分。”
“专业人士”
沈长林琢磨一下,然后道:“现场观众打分吧,喜剧、小品是属于观众的,评判标准也应该交给观众”
“行,我去找李姐说一下。”
“实在不行的话,干脆玩大点,把德芸社、东北喜剧团队还有以贾玲为首的那帮人都叫过来,直接pk”
这下沈藤也震惊了:“玩这么大”
“要玩就玩大点嘛,就叫欢乐喜剧人国内首档喜剧竞演综艺,打分的,每两期综合比分最低的,被直接淘汰”
“那就不能在bj台播了。”
“为什么”
“因为bj台跟德芸社有矛盾”
“对对对我把这茬给忘了”
bj卫视当年联合媒体封杀郭得纲,算是媒体对艺人封杀雪藏的最后一役,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传统电视台一言不合就封杀某人。
来了个新台长,正赶上曲协搞反三俗,新台长为了响应号召,拿德芸社开刀,找了一个假记者以采访老郭家侵占绿化的名义闯老郭家大门,让他的徒弟李鹤彪踹了一脚,就倒在地上碰瓷,说胳膊踹骨折了。
然后,bj台就联合媒体要封杀德芸社
这个事,要是放以前,都不叫事,一个艺人被官差欺负,多大点事,欺负你就欺负你,你还能怎么着
但今天社会,有了网络这个放大镜,多数网民一边倒的支持老郭,而且人真有本事
“那就联系一下东方卫视”
“ah卫视不行吗”
“既然做了,肯定要做大一点,必须得是一线卫视”
赵姗点头:“行,我去联系”
沈藤、艾伦两人全程没说话
怎么说呢,震惊
节目都没录呢,就已经挑电视台了
这这就是底气吧
“哥,咱们沈导演认识多少人”
“不知道,我只知道去年他入股咱们麻花,咱们老板张晨高兴坏了”
麻花最初是由张晨、遇凯、田有良三人创立。
田有良就是邓朝的恩师,翠花上酸菜也是他导演的
03年创立,当时三人每人出了10万,创建了麻花,本来想直接拍电视剧的,赶上sars没干成,后来就试着做了场话剧,虽然没挣到钱,但是口碑还不错。
再后来,田有良退出,遇凯出钱把他的股份都买了下来,遇凯也就成了开心麻花的最大股东,另外还有个叫张一微的人加入,当时的持股比例是遇凯50,张晨10,张一微40。
不久后公司稍微挣了点钱,规模也比最初大了,但依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的小公司。先是遇凯把手上的一部分股份卖给了张一微,而张一微接着又把手上的股份作价300万全部卖给了张晨,于是张晨就成了最大的股东。
沈长林去年出资5000万,直接拿下48的股份没上春晚呢
张晨知道沈长林的能量,绝对能让麻花上一个台阶。
这不是来了嘛
但他不知道,沈长林之所以入股麻花,是因为想保持麻花精品的风格,而不是后世那拼命种圈钱
麻花这几年推出的一大堆你都没听说过的破烂网剧,不像以前麻花“不满意,宁可不上”的风格。
“哥,你听说沈导演要做新电影吗”
沈藤看了他一眼:“听说了”
“那你怎么不问他”
“他都说了咱俩不合适”
艾伦这才想起来:“是说个人风格不适合”
“对”
魔盗团的演员选择,沈长林有考虑过沈藤
但不合适,沈藤是专业喜剧人,身上带着喜剧色彩,就是风格明显的喜剧演员。
魔盗团毕竟不是喜剧类型,按照类型分类,明显属于冒险、动作类,还是不要用他了
关于演员选择,魔盗团四位,最初想法是:邓朝、郭景飞、陈潇加上肉巴
但又觉得不合适,不是说演技不行
他觉得这几个人形象方面有点问题
尤其是郭景飞郭景飞咋一看就不像那种催眠术高手
反倒是徐争有那个味道
陈潇身上亦正亦邪的气质太浓郁了,少年感也有点缺失
杨阳或者白净亭吧
还有肉吧
她太年轻了,跟邓朝的cp感有点尴尬。
可能要换人,换成谁呢
至于第五位,高深莫测,年龄四十岁左右,气质偏冷
脑海里想了一圈,决定邀请梁佳辉
其它配角,比方说大反派已经确定金士杰出演,警察那条线则有王恺领衔这是赵姗强烈要求的。
毕竟恺恺是失恋33天出道,又有步步惊心的层台阶了
沈长林也觉得挺对不起他
对了,bj遇上西雅图的男主角找了恺恺
不过,眼下更重要的是资金问题,不是说找不到资金沈长林的电影,又是商业片,想投资的人海了去了。
问题就在这,想投资的人太多了
其实一部电影筹备,正常流程是募集到资金,然后再选角
毕竟你连钱都没有,拿什么招募演员呢
国内相反,大部分都是先拿到演员合约,然后靠着合约去找投资方
因为你没法跟他们解释这个剧本有多精妙,市场前景有多棒,你只有拿演员卡司才能忽悠到投资人给你钱。
很多圈外的投资人压根不信所谓的类型,他只信大牌,你能找来周星星,我给你八千万,你能找来刘得华,我给你六千万。
当然也有看到导演就投钱的,沈长林就是这种。
绣春刀、大人物,连纯剧情片的搜索票房也过了四亿
而且搜索的海外版权买的相当不错。
没有人怀疑沈长林在商业片上的能力
听说第四部电影回归娱乐类型片,一群人当然抢着投资
如果连沈长林这样的导演都不追逐拉拢,那华娱圈真是白痴集中地了
旺达、华宜、博纳包括小马奔腾都找人探寻过沈长林的意见
他能怎么办很干脆把一切推脱给了跟光线的合约上面
魔盗团初步成本15亿,其中演员成本1000万上下,大部分都是制作还有后期特效
光线投资30这是他们能拿到的最大份额;
中影投资20;
长林影视30
还剩下20,要分给院线、媒体
零零散散加起来,差不多十几家投资方。
其实,如果是以前,沈长林根本不担心资金来源问题。
光线、长林影视的钱都挺干净的,合法经营嘛
但现在不行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人都开始介入电影制作了
虽然还没有像2015年似的那么疯狂20起影视业的重组并购,涉及金额高达435亿
但沈长林还是担心有人会借着投资魔盗团炒作
别的不说,叶问3是不是好电影
至少不差吧
咱们实话实说,叶问系列都不差的。
虽然不像精武英雄那样人们记住的是“教科书般打斗”,但叶问系列以功夫片的方式拍剧情片,套着功夫讲故事,这就使得功夫片的受众突破了一小众功夫片迷,比如“一个打十个”就出现在了许多表情包上面。
而且,叶问系列的打斗设计很有诚意的
叶问3将咏春招式、套路、动作规范、章法展现的淋漓尽致。
剧情虽然有点散乱,但确实完成了叶问这个角色见自己的转变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不再延续前两部的名族大义,而是回归家庭、回归个人的本身。
挺好的作品,可惜让制作方和发行方给毁了
叶问3这部电影的发行链条上,除了a股和港股2家上市公司还“潜伏”着1家担保公司、多家p2p公司
在上映前先后以保底发行的名义对外公告投入了总计16亿的资金,保底目标为10亿。
算盘打得太明显了,简单说:高票房刺激股价。
电影项目成为资产被证券化
真会玩啊
所以,电影这种东西最好不要跟金融扯上关系
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问题,挨骂的肯定是电影方和导演。
所以,每一个投资方,他都记录了一下,包括投资1的电影频道
然后郭松姜满脸兴奋的赶了过来,说起了他刚刚跟人见面的收获:“互联网电影金融他们跟我说,我们做电影的应该把格局打开一点”
沈长林有点无语,他直接问郭松姜:“要是亏了怎么办”
“做电影本来就有亏有赚嘛”
“问题是买了产品的用户不知道啊,他们是带着赚钱的目的买你的众筹产品而且人家会认为这就是电影出品方搞的鬼我跟你说,我们做电影,一定要老实本分,不要想着走捷径,捷径走多了,你就看不到正途了”
让他拒绝这个提议
格局打开一点
老郭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影视制作最怕的是什么
当然是亏本导致资金收不回来
所以吗,才会被钻了漏洞嘛
所谓的互联网电影金融,就是用众筹的方式募集电影制作资金就算亏损了,亏得又不是出品方的钱
很多担保方在你电影项目开拍之前就已经把钱给你了
互联
这个真不是互联网先玩的,是保险公司国华人寿投连险产品信托计划四个项目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还有非法操作。
只不过后两个项周期超支
那怎么办
互联网接盘呗阿狸巴巴的娱乐宝接盘的就是狼图腾和非法操作,吸引了一堆人投钱
以信托的名义募集了大批资金
其实这是违规的
在金融体系里,一般公开募集的产品需要是简单的,标准化,产权清晰的。同时,要求向投资者披露完整的投资信息。
原因在于普通大众不具备复杂的判断能力。
所以,它才会用信托的名义募集嘛
后来百度眼馋,也做了一个百发有戏
再后来叶问3事件爆发,这帮app都不见了
这么说吧,原时空,沈长林也觉得互联网电影是未来大趋势,觉得互联网可以打通观众、用户之间的关卡
毕竟互联网是那几年的大势
连于胖子都说传统电影公司都将给“bat”打工。
但之后阿狸影业、企鹅影业各种折戟沉沙,阿狸有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机器之血;企鹅影业有少年、爵迹、爱情公寓电影版、上海堡垒
真那么牛逼,为毛做出来的都是shi呢
就觉得电影这种东西之所以一百多年都是那批人在玩,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内容产业还是得靠人
无论观众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观看,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仍然是最本质的诉求。
不可能你控评、锁评,大家就发自内心觉得你拍的是个好东西。
因为大家见过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