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沈师爷真不敢乱来了王渊对着袁志一阵暴打,无异于杀鸡给猴看。
打在袁二身,惊在师爷心啊
沈复璁老老实实的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一”字,问道:“你们都会数数吧”
“我会”刘耀祖同学不愧是好孩子,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还自豪道,“我爹正在教我九章算术。”
“嗯,不错,”沈师爷颔首赞许,又问,“还有谁不会的”
无人应答,课堂气氛有些尴尬。
“咳咳。”
沈师爷咳嗽两声,继续说道:“那就是都会数数了。我今天要教的,就是数字一,你们要好生牢记练习。”
方正不耐烦道:“先生,这字儿也太简单了,你教个更难一些的。”
沈师爷只好又写个“二”,说道:“这是数字二。”
方家小少爷居然能够举一反三:“我知道,我知道,三肯定就是划三下,四就是划四下呗。”
刘耀祖立即纠正:“不对,四不是那样写的。”
“我说是,那就是,你不许多嘴”方少爷的霸道,一点不输给袁二。
这种幼儿园课堂知识,王渊听得昏昏欲睡,此刻终于吱声:“方正,你也想跟我打一架”
方少爷立即怂了,转而教训刘耀祖:“先生讲课,你不要捣乱”复又笑着对沈师爷说,“先生,你讲吧,我也不打岔了。”
刘耀祖就是个受气包,满肚子委屈还不敢反驳。
沈师爷干脆把一到十都写出来,并以这十个数字为例,来阐述汉字的横竖撇捺等笔划。然后,扔给每人一坨熟石灰,让他们在地上慢慢练习。
刘耀祖早就学过这些东西,却依旧练习得非常认真,而且还是最认真的一个。
沈师爷这才有空专门教导王渊,说道:“你说自己掌握了三字经,现在就背诵一遍。”
“人之初,性本善”王渊背得极为流利。
“很好,很好”
沈复璁连声赞许,且发自真心。
此时正值春夏之交,大山当中气候凉爽,但沈师爷却感觉浑身火热。
两天前,他只是把三字经写在黑板上,随便教读了几遍而已。王渊竟真的背诵下来,其记忆力堪称惊人,至少沈师爷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一个自负才华横溢的读书人,被流放到西南蛮夷之地,眼看这辈子就要潦倒苟活了。
谁知,居然遇到个神童,教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
怎能不见猎心喜
沈复璁仔细观察眼前的稚童,不知是否心境发生了变化,此刻怎么看王渊就怎么顺眼。这孩子模样生得清秀,皮肤相对来说有些偏黑,个头比其他十岁的孩子更高,但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瘦弱。
似乎是个很普通的孩子,可就那样随便一站,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勃然英气就在半个时辰前,沈师爷还把这理解为匪气。
真麒麟子也
可惜野性难驯了一些,必须慢慢纠正,起码不能打老师。至于当着老师的面打同学,嗯这种小毛病勉强可以接受,优等生总有特殊待遇嘛。
沈师爷恍然失神,喃喃自语道:“莫非老天爷让我困厄半生,又让我流落蛮夷之地,竟是为了教出一个惊世奇才或许,我沈慰堂后半生的出路,都要着落在此子身上了,得想办法帮他搞到科举资格才行。”
声音太小,还是绍兴方言,王渊没听明白:“先生说什么”
沈师爷摇头苦笑:“没说什么,或许是我想多了。”
王渊非常有礼貌的行礼道:“学生虽然已经会背会写,但还有许多三字经的内容不明白,请先生为我释义。”
沈师爷已然态度大变,摇着羽扇微笑询问:“有哪里不懂的尽管道来。”
王渊问:“窦燕山是谁”
沈师爷笑道:“我还以为你要先问孟母呢。”
王渊说:“孟母三迁的故事我听过。”
沈师爷耐心解释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美名扬。是说五代时期有个叫窦燕山的人,他周济贫寒、道德仁义,五个儿子以其为榜样,都成为名满天下的好官。有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丹桂五枝芳,便是赞窦氏一族五子登科。”
“原来如此。”
王渊点头记牢,又问:“香九龄,能温席。香是谁”
沈师爷换了个舒服的姿势,歪坐斜倚在檐下:“东汉黄香,官至尚书令。其母早逝,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夏天给父亲把凉席扇凉,冬天给父亲把被窝烘暖。所谓扇枕温衾,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你肯定没读过三国演义,与王允一起谋杀董卓的黄琬,便是这个黄香的曾孙。”
王渊不清楚明朝文人的情况,还不知道自己赚大发了。
由于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而且只认朱熹的批注。因此大量儒生穷经皓首,却连春秋之后的史书都不读到了晚明,许多儒生甚至连五经都不读,只看复习资料和参考资料。
沈复璁虽然“铮铮铁骨”、“处世从心”,但肚子里绝对有货。能随口说出窦燕山、黄香身处的年代,说出他们的诗赞和官职,在明代秀才当中属于百里挑一
换成普通的县学教谕,多半也就解释个大概而已。
当然,正是由于看书太杂,沈复璁才一直科考不中,把家财耗光了只能去当幕宾。
等把三字经的典故讲完,王渊问道:“先生,我们接下来学什么”
沈师爷等的就是这句话,顿时开心起来:“既然三字经学完了,那接下来就学小儿语”
小儿语是明代的蒙学教材之一,至于具体内容嘛,你可以理解为小学生守则明代版。
沈师爷把小儿语作为开讲书目,无非是让王渊学会尊敬师长、谦虚沉静,别动不动就用弓箭指着老师你个小王八蛋,咱做老师的不要面子吗
沈师爷仿佛回到了童生时代,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开始书写:“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额,接下来是什么来着
沈师爷突然卡壳了。
天可怜见,沈师爷确实博学多才。但小儿语是他四十年前学的,又不如三字经那么重视,能够全文记住才活见鬼了。
王渊问道:“先生,你怎么停下了”
“啊嗯”
沈师爷有些尴尬,糊弄道:“小儿语对你来说,实在太过简单。我仔细想了想,百家姓也不用学,不如我们直接学千字文吧。”
很明显,百家姓他也背不完,谁没事记那玩意儿早他娘还给自己的蒙师了
正在练习一二三四的刘耀祖,突然问道:“先生,我可以跟着学千字文吗”
“当然可以,”沈师爷对刘耀祖印象颇佳,问道,“你以前都学过什么”
刘耀祖老实回答:“我爹学过什么,我就学过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和小儿语我都会背。不过我爹没先生讲得好,他就不知道香九龄是黄香九岁,还跟我说香九龄是一个古人的名字。”
沈师爷的关注点明显跑偏了,他兴奋道:“你学过小儿语赶快默写出来,我要给王渊上课”
刘耀祖迷惑道:“先生不是说小儿语太简单,王二不需要再学吗”
“呃,”沈师爷端正自己的坐姿,收敛笑容,满面严肃,语重心长道,“为师已经改变主意了。这做学问就像造房子,百尺高楼从地起,基础不牢固怎行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儿语即便再简单,也是该认认真真学的,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这个道理,你知道吗”
刘耀祖哪听过这种大道理,顿时崇敬莫名,挺直腰杆道:“先生说得真好,我以后一定学什么都认真”
听完两人的对话,王渊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当老子看不出来吗
你明明就是把小儿语的内容搞忘了
于是乎,在三好学生刘耀祖的捣乱之下,王渊开始学习明代版的小学生守则。
王二同学真的很想回屋,把自己那副弓箭拿出来,敦促老师仔细修改课程表。
唉,想想还是算了吧,请一个老师不容易,咱也不能逼迫太甚。
ps:新的一周,新书冲榜,点击推荐收藏全都要,打赏什么的就不求了。谢谢老铁们支持